行业资讯
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5-10-09 | 浏览:784次 ] |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聪大村(Satoshi Omura),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而屠呦呦尤其以在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受到世人瞩目。青蒿素,这种中草药和西医技术和标准结合获得的抗疟疾药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拯救全球数百万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屠呦呦的获奖,是对她以及背后中国科技人员成就的结结实实的奖励。 【为什么获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并构成了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坎贝尔和聪大村发明了一种新的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后使疟疾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此外,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是无法估量的。 【高度评价:中草药与现代医学结合,成就了不起】 该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吉拉斯(Juleen Zierath)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就评价说,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青蒿素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据世卫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疟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 【三位获奖者,屠呦呦独获一半奖金】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在2011年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拉开了今年“诺贝尔周”的序幕。未来一周内,物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将陆续揭晓。 (以上来源:新华社) 【延伸阅读】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1930~),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屠呦呦1955年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历任中药所化学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中国妇女联合会执委及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 屠呦呦60年来以其“西学中”知识结构优势,从事中药化学、生药学、炮制的领域研究,成绩卓著。国家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荣获发明奖章,1979年、2012年两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92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授予最高荣誉奖—终身研究员,199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十杰妇女称号,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首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称号,2003年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2003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2011年获得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5年先后荣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获6个《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和2个中国发明专利。 屠呦呦的最大成就贡献主要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时值越南战争,抗氯喹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部队严重减员,致令当时美军称之为“头号医学问题”。为此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成为全球棘手的热点和难点,各国对此进行了大量工作而未果,美国筛选的化合物达30余万。中国应越南之请,作为战备项目自1964年起就在军内开展了抗疟研究。至1967年又组建“523”办公室,组织全国七大省市、几十个单位共同攻关,筛选化合物、中草药4万多种未获满意结果。值此困境,1969年年初“523”办正、副主任亲自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动员参与毛主席、周总理十分关怀的军工任务。因文革科研全部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并于1979年荣获“国家发明奖”,屠呦呦作为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荣获发明奖章。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又创制了在青蒿素结构中引入羟基的还原衍生物,即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以上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